研究論文
若有对论文感兴趣希望阅读全文者,欢迎与陈庆东daomassistant@fivebranches.edu 联系,询问论文作者的联系方式
Author: 蘇燦基,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傅艷,註冊護士、加州註冊中醫師 、工商管理碩士
Abstract:
Author: Jeffrey Na
Abstract:
目的:本文將以明、清時代的正五行思想為基礎,探討《傅青主女科》一書中辨証、論治,及中藥五行的使用架構,進而提出五行理論在中醫學中的新應用,即從正五行的理論解析辨證論治思路與中藥的歸類及功用。方法: 應用明、清時代的正五行的理論,包括了干支的生剋制化、刑沖合害、四時旺相、十二長生等法則(見附表2-1,2-2,2-3)來分析《女科》中各主要的婦女病,像是帶下、崩漏、調經、不孕等症以及治療這些婦女病的方劑。這些方劑中,所包含的中草藥及用量,也都以象數五行的觀念來作分析的根據。結果:由於明、清時期所完備的正五行理論,最能符合自然生態的道理;而《女科》中的法則,就是本於自然界的原理。所以此一分析充分顯示出五行理論與本書的一致性和貼切性,給人一種五行哲理就是原生在該書中骨幹的認知。從《女科》證侯的診治中,均反映出方藥中五行屬性與證候中所顯示的五行過多或不足之間的對治關係,如土行藥能瀉火亦能埋金更能養木;金行葯能生水亦能熄火更能平木;火行葯能生土補中,回陽救逆,溫肺散寒,止痛活血等;寒證無用金水總以木、火、土論治,熱證遠離木、火總以土、金、水論治等等。這些結果不僅印證了筆者提出的以正五行理論解析診治規律的論述,也為其延伸應用提供了論證基礎。結論:從以上的討論和結果中可以得到四點結論:1)古代名醫多通曉易學,雖然未必知悉後期的正五行理論,但古代醫家向以講究“人法於天”而後能“天人合一”,為最大的宗旨,對於自然界的體認卻與後期的正五行理論是不謀而合的。所以用正五行理論分析《傷寒論》中內的古方也是恰如其份的。2)而本文在分析《女科》中用藥時,所應用的正五行分類, 是以性味和功效客觀的比對十天干而成。其與先賢陶弘景在《輔行訣》和黃元禦在《長沙藥解》和《玉楸葯解》中所使用的五行分類法是迥然不同的。《輔行訣》中是以主觀認定的五味配以歸經來分類,《長沙藥解》和《玉楸葯解》則是以單純的歸經作為五行分類的標準。所以,正五行分類法, 更俱備了應用上的意義。3)其次對於性味五行歸屬的記截,《黃帝內經》和《輔行訣》是不同的。以筆者的觀點, 這兩者都並非完全正確,必須客觀的比對性味的特性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可參閱筆者著作<中草葯的五行屬性>(那智凱,2011,142-146)。通過與五行的適當比對更能將葯的性味發揮於辨証論治當中。4)《女科》中用藥的分量更明顯體現其藥所屬五行的體用象數。療程的劑量數量也符合辨證論治中所應用五行的象數原則。可見易學的認知, 已融入了《女科》作者的實質診療經驗而將易的象數與中醫的臨床合治於一爐。因此藉著本文分析的架構,亦可展望五行的道理更廣泛的應用在中醫的臨床,進而探索出更多古人未說出的精華,為中醫展現出新的康莊大道。關鍵詞:正五行干支,傅青主女科,方藥分析
Author: 朱文英
Abstract:
目的:八脈交會穴又叫交經八穴,穴名首見于宋子華《流經八穴》。但此書以亡佚,其內容被竇漢卿收集在《針經指南》,故又稱爲“竇氏八穴”。在臨床上被歷代醫家廣泛運用,本論文從穴位的來源,治症和療效等各個角度去研究它們,希望得到新的知識及啓發,在學術上吸取更多的經驗,並在臨床上更好地發揚揮其應用。方法:結合傳統和現代科技,搜尋歷代典籍,現代期刊,並結合本人的臨床經驗,系統、簡要地對八脈交會穴的相關理論、主治病證、臨床應用及其現代相關研究進行論述、歸納、分析等。結果:1.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即公孫,內関,臨泣,外関,後溪,申脈,列缺,照海,均位於肘膝關節以下,不但主治奇經的病症,而且也治本經及表裡相合經脈的病症。2.在收集古代和近代醫家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八脈交會穴如何與奇經八脈相交通會合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從經脈循行方面加以解釋。在八脈交會穴中,申脈和照海分別是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足少陰腎經與陰蹺直接匯聚之處,其餘六穴均未直接在穴位所在處與奇經交會,而是通過所屬經脈與奇經八脈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相交而脈氣通會於八穴,是經交而穴通。3.古代醫家如宋子華、竇漢卿、劉純、徐鳳、高武、楊繼洲等都對八脈交會穴的理論及臨床應用有所發展,不斷充實和豐富了此部份的內容。4.八脈交會穴的臨床應用廣泛,能治療多種疾病,主要機理在於八脈穴與奇經八脈存在著特殊的交會關係。正因爲八穴與八脈相交會,也就決定了此八穴治療範圍廣,作用顯著,成爲“十二經之大全”。不但主治本經氣血虛實之証,亦可治奇經的氣血虛實之証,尤其在婦科學中的應用,更爲突出。結論:八穴中有四個絡穴,兩個腧穴,兩個陰陽所生處之穴,都是重要的腧穴。歷代醫家著作及現代文獻中均證實此八穴在臨床各科病證中的應用,為臨床選穴提供充實的理論依據。結合文獻論述及本人臨床經驗,列缺、照海應用於婦科不孕症有較好的作用,這與奇經八脈以及八脈交會穴的生理功能是分不開的。照海是腎經之腧穴,又通陰蹺脈,具有溫補腎陽,補腎氣,益精血等功能。列缺是肺經之絡穴,通任脈,承陰血、津液以養胞胎,更有宣通肺氣,(胸中之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指出,分別通於陰蹺、陰維、任脈、沖脈的照海、內関、列缺、公孫,此四穴偏於治療在裡的胃、心、胸、腹的疾患,採用此穴以治療不孕症,調節了十二經脈的氣血,起到了補氣補血、調和沖任,平和陰陽的作用。這可能是其治療在陰、在裡的婦科疾病不孕症的理論依據。關鍵詞:奇經八脈,八脈交會穴,疾病主治,臨床應用,文獻分析
Author: 許春花 中醫師
Abstract:
目的: 「苓桂朮甘湯」是張仲景的重要處方之一,臨床廣被使用,我們從方的來源、治症及各個角度去研究它,希望能得到新的知識領域,在學術及臨床上獲得更多的啟發。 方法: 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運用電腦程式系統,有效率的搜尋歷代典籍、現代期刊等;然後再用統計、Excel、Visio…等,歸納、分析、分類製圖,簡要的把要表達的資料呈現出來。 結果: 1、苓桂朮甘湯呈現歷代典籍七大類書中,八十七本書共出現頻率113次。 2、大陸中國期刊網1994年到2009年,以苓桂朮甘湯為題名共收集204個。以國際病名(ICD-9-CM)作分類,統計總共病例3875個,有對照組898(23個題名),循環系統疾病982病例,神經系統及感覺器官之疾病972病例。 3、藥學雜誌收尋三篇,一篇以苓桂朮甘湯為題名,兩篇以苓桂朮甘湯為關鍵詞。 4、PubMed 找到兩篇以苓桂朮甘湯為關鍵詞. 5、深圳國家圖書館,收尋六篇碩博士論文 結論: 過去苓桂朮甘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症、痰飲,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水準、醫療水準的提高,疾病有些不同。但治病的病機其實是一致的。 關鍵詞:苓桂朮甘湯,痰飲。
Author: 莊曜寧
Abstract:
目的:中醫針灸治療纖維肌痛綜合症已有許多研究,但是以《傷寒論》經方治療為基礎的討論並不多。希望歸納出有效治療纖維肌痛症的思路與方法。方法:查閱相關文獻,瞭解目前關於中西醫治療纖維肌痛症的現況。再通過研究《傷寒論》條文,找出關聯性,進而推論治療纖維肌痛症的可能性。結果:取得五篇採用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代表文獻,回顧現今纖維肌痛症的文獻概況。搜尋資料結果顯示中醫針灸對於纖維肌痛症是有一定的療效,也有資料不建議用中醫針灸治療纖維肌痛症。有些研究結果也顯示綜合或整體治療的效果也比單純治療具有更大療效,例如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比單純西藥治療好;或者加入多元性(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的治療手段包括有氧運動及少量重量訓練,放鬆與冥想治療,以及教育與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等治療法皆有益於治療纖維肌痛綜合症。過少的文獻及不同的研究結果為臨床應用提供的依據較局限。結論:從經方的角度探討治療纖維肌痛症的可行性。藉由探討治療“身痛”的《傷寒論》條文,研究治療纖維肌痛症的方證對應與特性。以胡希恕先生對《傷寒論》的學術觀點為框架,經驗總結,並歸納方證臨床應用方向。配合考慮相關證型與體質,及方藥與病情症候。提升人體整體的正氣與整體調理是治療重點,大體上可以桂枝類方或麻黃類方做為治療纖維肌痛症的主方,再合以柴胡類方治療相關症狀;寒濕重則可考慮附子類方。關鍵詞:纖維肌痛症,傷寒論,身痛,中醫,經方
Author: 董安安,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姚一中
Abstract:
目的:半夏體質在人群中較為多見。 因此,明確定義“半夏體質”以及由其衍生的“半夏證(半夏藥證;半夏病證)”,和 “半夏類方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同時, 闡明上述三者的關係更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具體來說,充分厘清上述三個定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進一步提高臨床使用半夏類方的準確性。另外,作者還就半夏體質的鑒別診斷、半夏兼夾體質、以及半夏體質的遺傳學基礎進行了討論, 以期在臨床實踐中對上述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方法:本文作者運用現代文獻檢索;經典文獻研究;以及黃煌專著研究三種方法對“半夏體質”,“半夏證”以及“半夏類方證”進行了檢視。此外,作者還獨創性的繪製和描述了“半夏樹”的理論模型,用以直觀地解釋上述定義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結果:一. 關於“半夏體質”:半夏體質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特質,存在於相當一部份人群中。半夏體質人的特徵包括:1)外觀特徵:營養狀況較好, 膚色滋潤或油膩, 或黃暗,肥胖者居多,目睛大而有光,眼神飄忽。2) 心理學特徵:易於精神緊張, 好疑多慮,易驚恐。3)舌象: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幹膩,滑苔粘膩。 4)脈象:正常或滑利。 5)異常表現的傾向性: 易出現怪異自覺症狀; 易出現噁心嘔吐;易出現咽喉異物感;易咳喘多痰, 易心悸;易眩暈;易失眠多夢, 易肢體異常感覺等。二. 關於“半夏證”:半夏證的表現包括:持續噁心或經常有噁心感,甚至嘔吐;舌上滑苔或膩苔;面色黃或灰暗。三. 關於“半夏類方證”:常見的半夏類方證有半夏厚朴湯證;溫膽湯證;小半夏湯證;半夏白術天麻湯證;二陳湯證;藿香正氣丸湯證;導痰湯證。它們各有其特異的證候。四. 上述三者的關係:在“半夏樹”的理論模型中,“半夏體質”是樹根,“半夏證”是樹幹,“半夏類方證”是樹枝。“半夏證”有噁心、嘔吐證候,半夏類方證有相應於各種方劑的特異性證候,同時它們都應帶有半夏體質的特徵。結論:一. 半夏體質”的定義:發病前的“半夏體質”指的是一部分亞健康人群的、以藥物命名的中醫體質。此類人群在中醫保養或預防性用藥中一般會用到半夏或半夏類方劑,並且在使用之後大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半夏證”的定義:“半夏證”也稱“半夏藥證”。是決定是否需要治療性使用半夏的臨床證據,也是一組病理性的徵候群。“半夏證”是“半夏體質”人群從亞健康狀態演變到病理狀態時的一組基本的證候群。這些證候包括:持續噁心或經常有噁心感,甚至嘔吐;舌上滑苔或膩苔;面色黃或灰暗。三. “半夏類方證”的定義:是指使用各種半夏類方劑的證據,也是以“半夏證”為基礎延伸出來的各路病理性的特異性證候。四. 三者的關係:三者是“本是同根生“的關係, 有因果關係,有上行性滲透的特質。 “半夏證”和半夏類方證有各自相應的證候,同時它們都應帶有半夏體質的特徵。在臨床應用中,可以先確定體質,再確定證候,然後兩者相加就可以得出相應的類方證了。五. 從對半夏體質的研究可以看出,黃煌”藥人”體質學說的優越性在於:1. 整體性:該學說糾正了當前中醫重病輕人、重局部輕整體的傾向,並引導中醫從虛泛的病機回歸到具體的人體。2. 臨床使用的便捷性。3.臨床使用上的安全性。4.理論上的連貫性。5.具有遠端診療和自我保健的可操作性。6.被西方醫學和社會大眾的可接受性, 具有進一步開展中西醫結合的廣闊前景。7.由於經方的成份和劑量都相對固定,對於進一步的科研和療效評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和可靠性。8.在療效的判斷中,與症狀、體征改善相比,有些病人的化驗資料改變有一定的滯後性。因此,對症狀、體征改善與實驗室資料之間的關係有必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字:體質/中醫;半夏體質;藥人;中醫證候;藥證;方證;半夏證;半夏藥證;半夏方證;半夏類方證
Author: 梅雯瑜,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何婉
Abstract:
目的:將近年來在中風治療中,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運用概況作以綜述,希望在今後的中風防治中得到重視並得以實施。方法:採用在中國知網,維普資料庫,萬方資料庫,近五年來發表的關於針灸對中風的治療臨床研究,中藥對中風治療的理論臨床研究,以及在古典文獻中例如:《醫學衷中參西錄》,《傷寒論醫案》,《壽世保元》,《丹溪心法》等關於中醫“治未病”思想與中風的關係及部分具體病例。結果:正確的認識和應用中醫的“治未病”養生防病思想,做到“未病先防”,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通過食療,氣功,太極,針灸,使身體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從而預防中風的發生;從中醫辨證學的角度,對已患中風的病人運用針灸,中藥,按摩,導引等治療方法,達到“既病防變”;在鞏固療效的同時,運用合理的調養手段,做到“病後防複”對中醫能增加治療中風的選擇性給予有力的理論支援。結論:中醫“治未病”思想在中風預防與治療中具有一定的臨床實用性與可靠性,積極的運用這一理論不僅可以來防範中風,也可防範各種疾病于未然,隨著可預防的病種和預防手段的不斷增加,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獨特優勢,依據循證醫學,進行規範的臨床研究,為其推廣提供最佳臨床依據,以高品質的文獻進行評估分析,使其療效得到科學證實。目前我們對傳統醫學的繼承和發展工作十分有限,如果我們能在中醫日趨國際化的今天,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對中醫“治未病”的機制研究並廣泛的推廣,將具有普遍的社會實踐意義,以便更好的服務于人類健康。關鍵字:中風;治未病;針灸/中風;中藥/中風;文獻綜述
Author: 劉軍婷
Abstract:
目的:乳腺癌是引起婦女死亡的第二高發疾病,尤其是在美國每8位婦女中可能會有一位患者。乳腺癌的病因病機不明,西醫認為可能與體內內分泌激素的紊亂,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周圍環境的污染,家屬中攜帶的遺傳基因,飲食不當,肥胖體型,缺乏運動有關。中醫則認為主要與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肝脾腎氣血兩虛有關。在乳腺癌的治療方案上,目前基本上還是以手術切除加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為主,中醫藥療法在現有的文獻報導中僅作為輔助療法。筆者作為一名受過多年中、西醫雙重教育的醫務人員,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實踐後,選擇研究這個課題的目的是為了提升醫務界和乳腺癌患者對中醫藥治療乳腺癌的認識,提供給廣大患者一種新的無創傷,無痛苦,花費低,無副作用並被臨床和病理證實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方法:通過閱讀大量臨床文獻和經典驗方,從中挑選出兩味口服中成藥,一味外敷中成藥用於二例被病理切片確診為乳腺導管浸潤型癌症的婦女。結果:一例堅持完成4個月中成藥治療的患者,獲病理重新切片證實腫瘤細胞完全消失。另一例完成40天中成藥治療的患者,腫瘤明顯縮小,外科手術從全乳切除改為保乳治療。經過4年多的追蹤隨訪,兩位乳腺癌患者均無復發現象。結論:單純採用中成藥治療乳腺癌有效,在某些病患身上可避免或縮小手術創傷。筆者的設想為某些病患被病理切片明確診斷為乳腺癌後,在排隊等待手術階段或不願做乳房切除的患者,可試用中成藥治療。雖然筆者缺乏大樣本的臨床和病理研究,但兩位患者在服用中成藥後腫瘤細胞能消失,4年多來無復發,絕不是一種偶然現象。它的療效體現了中華醫學5000年的智慧和結晶,筆者認為有臨床價值去運用現代化的科研方法,逐步揭開為什麼中醫藥能治療癌症的神秘面紗。關鍵字: 乳腺癌 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癌症分型 乳岩 肝氣鬱結
Author: 沈曉芬
Abstract:
目的:通過辨證選穴施針、辨證選方用藥,溫針配合膏方,提高針灸與中藥延緩肌膚老化,祛斑除皺,養顏駐容的效果,為中醫藥美容的發展提供的理論依據和指導臨床應用。方法:總結針灸和中藥在美容方面的理論、現代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通過辨證分型,辨證施針、辨證用藥,並探討利用溫針灸和中藥膏方相結合在延緩皮膚衰老方面的應用,以及溫針灸和中藥膏方相結合在延緩皮膚衰老方面的作用機理。結果: 溫針灸直接作用於皮膚穴位,並且與普通針刺相比,可以增強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溫養五臟,除皺增白,滋潤皮膚的作用,對於延緩皮膚衰老具有重要作用。溫針灸與中藥膏方兩者配合使用,既注重溫針灸的局部與整體調節作用,又配合中藥膏方溫養臟腑、調和氣血的作用。結論:溫針灸配合中藥膏方配合應用,內外兼治,標本兼顧,局部與整體相結合,作用效果穩定與持久,用於延緩皮膚衰老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對繼承和發展中醫藥美容學科具有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值得今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關鍵字:溫針灸,中藥膏方,延緩皮膚衰老
Author: 趙萍
Abstract:
Author: 龍敏,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齊秀平,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智齊 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馬夔
Abstract:
目的:分析桂枝湯類方在治療脾胃病中的臨床應用以及療效,對加強應用臨床做出啟示和建議.方法:本次研究的方法主要分三步:1.通過大量查閱關於桂枝湯及其類方的古今應用,療效驗證,臨床配方及煎服方法等文獻資料,探討桂枝湯及其類方證的本質屬性,為本次研究提供充足的材料。2.將桂枝湯及其類方分為本方證和類方證(包括加味方、減味方、加減方、合方,如柴胡桂枝湯,小建中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白虎加桂枝湯)兩大類,並進行分析研究營衛不和兼夾症候在不同情況下的臨床具體特徵及其機理,探討桂枝湯本方證和類方證之間的規律性聯繫,以及桂枝湯及其類方的煎煮法和服用事項,分析桂枝湯類方證的禁忌症,使得桂枝湯加、減、換三種方法的配方對症下藥,應用得當。3.分析研究各種常見脾胃病的病因病機,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這一基本病機為切入點,並結合臨床實踐,總結經驗,使桂枝湯類方應用於脾胃病中來。結果:1桂枝湯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疾病、脾胃病、風濕、血痹等症,目前,桂枝湯更為廣泛的應用於脾胃病的治療,並在脾胃虛寒,腹痛中得到有效的療效驗證。此外,桂枝湯的藥效在現代(1949年至今)亦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大大促進了其在臨床治療上的推廣應用。2桂枝湯以及類方聯繫密切,均以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能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法,可臨床應用於脾胃病的治療。3脾胃病證主治或兼治的方劑有桂枝湯類方,桂枝湯具有健運脾胃,振奮中焦,調和營衛,撥亂反正,解肌祛風的功效。結論:桂枝湯及其類方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胃腸功能的調節和免疫功能的調節的藥理作用),臨床上可用於脾胃病的治療。此外,桂枝湯在近現代,通過廣大醫務工作者的不懈研究,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加強了療效,確認了作用機理,切實於臨床治療,大大促進了桂枝湯在治療脾胃相關疾病上的推廣應用,然而雖然目前其類方如柴胡桂枝湯在臨床治療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桂枝湯藥的配伍規律仍未有所進展,因此該問題還有待研究。關鍵字:桂枝湯/類方,脾胃病,治療
Author: 廖慈惠,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劉小蘭,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董華
Abstract:
目的:初部探討方氏微型頭針的中西醫理論基礎與大腦皮層機能區定位的關係。為方氏頭針補充和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在治病中提高療效。方法:利用現代西方醫學的人體解剖學、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和已知的大腦皮質功能,按布羅德曼氏(Brodmann area)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結合中醫的經絡理論和大腦腦回的理論,提出與方氏微型頭針的伏象、伏髒、和倒象、倒髒等穴位定位和對應關係。結果:詳細描述Brodmann 機能區和方氏頭針21大中樞穴的對應關係,使臨床上能針對不同疾病靈活應用。1)思維穴主要相對于BA10區,即額極區,是上額回和中額回最前側的部分。定位在兩額結節中間。2).說話穴:為運動性語言中樞。外表投影在眉中與耳尖連線的中點。相應於BA44、BA45區,又稱Broca區 。3)信號: 感覺性語言中樞,應包括顳上回的BA42和BA22後上部,頂下小葉的角回BA39、頂下小葉的緣上回BA40,但主要相應於BA42和BA22後部。4)視覺: 視覺中樞,位於距狀裂兩側的枕葉皮質。顱骨外表投影區在枕骨外粗隆尖上2釐米,向左右旁開1釐米處。應包括BA17、BA18、BA19,但主要是BA17。5)運平: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體表投影以人字尖為頂點,分別向左前方和右前方,各劃一條線,使兩線距矢狀縫各成30°夾角,該穴距人字縫尖5釐米處,體表相當於頂骨結節的內側。6)記憶:記憶中樞, 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皮質投影對應於頂骨結節,相應于布羅德曼氏BA39區。7)書寫:書寫中樞,又稱書寫性言語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位於額中回後部,它的顱表投影區,是以冠矢點為頂點,向左後方和右後方兩側各劃一條線,該線與矢狀縫成45°角。距冠矢點3釐米處。主要是BA8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8)聽覺:聽覺中樞,位於兩半球的外側,屬於顳葉的區域。投影在耳尖上1.5釐米處。主要對應於顳橫回BA41區。9)嗅味:嗅味中樞,位於大腦皮層側面海馬回前部的海馬回鉤。以BA34區為中心,定位在耳尖前3cm處。10)平衡:平衡中樞,位於小腦部位,在小腦的基底。11)呼循:是呼吸中樞和循環中樞在頭皮的投影區,位於延髓,上接橋腦,下連頸髓。其中,循環中樞在枕骨大孔之上,呼吸中樞在枕骨大孔之上下。位於枕骨外粗隆尖下5釐米,旁開4厘米處。亦即在風池穴內上方。結論:方氏微型頭針的理論,是以顱骨和大腦腦回在頭皮上的投影定位和中醫的整體觀而創建。在原有伏象和伏髒的理論基礎上, 再利用現代西醫科學已知的大腦皮質功能和布羅德曼氏區定位,結合中醫的經絡理論及大腦皮層的功能在伏象和伏髒的穴位定位,有助於更準確地取穴,取得更滿意的針灸效果。關鍵字:方氏頭針,布羅德曼氏區定位,對應關係,理論探討
Author: 何黎恭
Abstract:
目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出土,重燃揭示經方正統之生機,文中所附《經法圖》粹取《湯液經》之理論思想:五行互含、五味變化、制方補瀉,而成“盡要之妙”的《經法圖》。此三大基本思想,正制方法則之所由來。本論文旨在研究闡發此經方理論,以為臨床遣方用藥調節機體生機運化時之理論依據。方法:本論文欲藉由系統研析《輔行訣》大小補瀉諸方原文,管窺《經法圖》所欲傳達之制方義理,以解析經方之基本制方規律。結果:循解析經方所得之基本制方規律,揭示了五臟大小補瀉諸方所蘊涵之五行屬性歸類及其五行運演算法則。結論:依此五行運演算法則,於處方用藥時,唯需熟稔諸“藥精”之五行互藏時位,據病臟虛實為臟間五行之生克制化及本臟體用之調和,即得以簡易之藥性五行歸屬而制方遣藥。進而據以研究《傷寒雜病論》等經典古籍,以繼承、發揚中華傳統醫藥精粹,實現古為今用之目的,此即本論文之宗旨所在。關鍵詞:《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經法圖》,五行互含,五味變化
Author: 龍竹影
Abstract:
目的:女性不孕是婦科常見的疾病,宮寒更是造成不孕的重要原因。中醫治療不孕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處方配穴因個人體貭而不同,因此療效好,副作用少。在「內經」中就已提到宮寒不孕的病因,歷代醫家對於宮寒不孕的病因,病機,治法,方藥及針灸等散見在不同文獻中待有更進一步更系統化的探討與整理。 本課題追本朔源,搜集古代經典文獻與宮寒不孕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 客觀總結分析治療宮寒不孕的方劑與針灸組方特點以補充實際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查尋《中國醫學大成》、《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中國知網、萬方網站、氣網站的中醫歷代名著的子嗣篇,以宮寒不孕主題內容:彙整不孕14個古病名當作本研究的關鍵字, 逐一搜尋清代及以前的中醫典籍當中具有中藥和針灸治療的資料為查尋關鍵詞,並查尋電子資料庫。 詳細閱讀,中醫典籍當中具有宮寒不孕主題 和中藥和針灸治療的資料,並將其中的資料以 “病因與病機” “典籍與穴位”、“典藉與藥方"作分類進行資料整理然後校對正確 。按年代排列順序、分欄、格式化,將論文研究成果、精華內容等,做歸納、比較、分析,來探索研究的成果。結果: 本次研究古代經典,統計宮寒不孕的病因、病機主要為正氣虧虛、腎氣虛寒、風寒濕冷外侵、飲食不節、衝任不足、督脈為病、陽氣不足、胞門寒傷、寒凝血瘀等原因。主要治則為補腎氣、調衝任、補益命門和補益心脾、溫中、調經、暖宮散寒和去瘀血。在中藥處方時補虛和溫裡在使用中最頻繁, 在中藥的性味歸經統計來看,則歸肝經為最多, 然後才是腎經、脾經,應是運用乙癸同源理論,以腎水滋肝血,補肝血亦能滋腎精。治療宮寒不孕的腧穴總共有四十三穴,由出現的頻次高低分別是中極、關元、然穀、陰交、陰廉、氣衝等腧穴。腧穴分別歸屬腎經、任脈、膀胱經、胃經、脾經、肝經、督脈等九條經以及經外奇穴,其中以任脈、腎經、膀胱經居多。結論: 宮寒不孕處方原則為溫陽、補虛、和散寒。溫裡藥多辛溫而性溫熱,辛能行散,發散風寒, 血得溫則行,助於瘀血的消散,官桂、川菽、小茴香、乾薑、都有良好的散寒作用。人參、白朮、溫中補氣最佳。當歸、熟地、川芎為補血的代表藥。補腎藥如杜仲、續斷、巴戟天、…等等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於下丘腦、垂體、間接對卵巢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補腎藥亦可直接作用於卵巢,發揮其助孕生子的作用。針灸處方原則可以以任脈、腎經之常用腧穴為基本,主穴可以根據臨床辨證選取中極、關元、陰交、然穀、氣衝或陰廉。結合辨證論治,搭配膀胱經之上髎或中髎、胃經之歸來或足三裡、脾經之商丘或三陰交、肝經之曲泉或行間、督脈之命門或腰俞、膽經之帶脈或臨泣、心經之通裡,以及經外奇穴之胞門或氣門。關鍵詞:宮寒不孕、針灸和/中藥治療、經典/處方原則
Author: 談恩麗,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孫依群
Abstract:
目的:中藥人工週期(以下簡稱“中周”)療法是在祖國醫學關於“腎主生殖”,生殖與腎氣—天癸—沖任—胞宮之間平衡的理論基礎上,吸收現代醫學卵巢週期性變化及對子宮功能的影響而創立的週期性用藥療法。對於臨床婦科常見疾病均可加減用之,尤其在調經助孕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應用廣泛。與現代醫學相比較,中周療法從整體上調節了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功能,優於單純的激素替代療法,其副作用小,可長期服用,遠期療效肯定,其應用範圍將日益擴大。關於中周療法的綜述文獻不多,綜述內容不夠新,沒有涉及中周療法配合針灸的資訊以及中周療法在輔助生殖(ART,IVF)中的運用。故本課題對中周療法的運用和進展的系統研究具有其積極的臨床意義和社會意義。方法:筆者在萬方資料庫以“週期療法”、“調周法”為主題詞、關鍵字,檢索了2009—2012年的相關文章。去除不相關文獻,納入本論文分析文獻51篇。結果:中周療法的理論基礎基本一致,主要是依據月經的週期性、月經產生的機制及“腎藏精”、“腎主生殖”以及生殖有賴於“腎氣一天癸一沖任一胞宮”之間平衡的理論而建立。以月經四個不同階段的生理特點,以中藥進行調節。經後期以補肝腎之陰精為主;經間期以溫陽通絡,行氣活血為主;經前期以補腎助陽為主;行經期當以行氣活血為主。治療時以四期法為主。腎一天癸一沖任一胞宮這條性軸中,腎氣是核心治療上。對月經各期的判定,提出了BBT,帶下量、質,經周天數等識別方法,使中周療法的臨床運用具有較為明瞭的量化指標。中周療法的適應症有:不孕症,多囊卵巢綜合症,青春期宮血,閉經,月經紊亂,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早衰,子宮肌瘤,痤瘡,輔助生殖(ART,IVF)等。中周療法的機制研究,顯示補腎治療對女性性腺軸功能具有雙相調節作用,能夠促使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的調節功能得以改善,並在補腎的基礎上加活血藥又能改善患者的迴圈與微循環,增加卵巢血流量從而誘發成熟卵泡排卵及促進黃體發育。結論:中周療法是依據腎氣-天癸-沖任-胞宮之間的平衡這一理論基礎上,並吸收現代醫學相關理論而創立的週期性序貫式周而復始的用藥方法。廣泛應用於不孕症,多囊卵巢綜合症,青春期宮血,閉經,月經紊亂,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早衰,子宮肌瘤和痤瘡等的治療。在辨證基礎上進行分期論治,既重視個體間差異,又注重月經週期不同階段的生理特點,將兩者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點。不同醫家在選方用藥上又有所側重。近年來中周法,在臨床指導選方用藥上及基礎實驗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中周療法從月經病到不孕症等的應用日益擴大。科學地運用中周療法, 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關鍵字:中藥人工週期療法/調周法,綜述,理論基礎,婦科疾病,適應症/臨床應用。
Author: 葉羨敏
Abstract:
目的:白內障是目前世界上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晶狀體混濁,視力緩降,漸至失明的慢性眼病,此文獻綜述將從不同角度探討中醫藥對白內障的預防及治療,並發展適合現代人的中藥方劑,以解決因科技進步所引起的視力問題。 方法: 此綜述涉及的文獻來自萬方資料庫、中國知網、加州中醫藥大學及華美中醫學院圖書館,搜尋臨床上常用治療白內障的中藥方及近三十年來治療白內障研究專方與著名的古今名方,合計四十二方劑,對其組成做統計分析,研究其用藥特性,及其規律。結果:根據中醫藥對白內障之辨證論治,本論文提出白內障的六大症型及多種不同的治療手段。此外,對四十二個白內障專方進行分析並歸納總結,發現枸杞子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中藥達到26/42,其次是菊花和熟地黃的20/42,決明子為16/42,白芍為13/42,茯苓及白蒺藜同為是12/42,石決明、丹參、當歸及黨參是11/42,山藥、甘草、菟絲子和五味子皆為10/42。以常用藥物特性分析,四十二個中藥方中以補血、補氣等補益藥佔大宗,清熱、熄風、鎮肝藥居次,最後輔以活血化瘀、補脾益腎的藥加強作用。結論:各種視頻終端的產品大量使用,使用者又有過敏或其他代謝性疾病,這些文明病對白內障而言,是否潛藏著對人類視力加速惡化的隱憂,值得投入更多的關切和注意。筆者提出YES除障基礎方,作為預防白內障,治療視頻終端綜合征的方藥,並配合其他預防、調護方法,期望對白內障的現代防護提供參考,有待今後研究驗證。關鍵詞:中藥,針灸,白內障,視頻終端綜合症,電腦視力症候群,過敏,代謝疾病
Author: 易梅
Abstract:
目的:簡述中醫舌診的淵源、發展,綜述近十年中醫舌診的發展現狀,針對目前存在的爭論焦點提出自己對中醫舌診的認識及個人觀點,以期總結舌診的應用規律,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方法: 本文主要採取歸納性綜述法,通過查閱書籍與網路相關舌診知識,針對舌診近十年的臨床應用做詳細綜述,對中醫舌診臨床應用採用查閱文獻的辦法,參考2002至2012年近十年的中外文獻30篇,綜述舌診的發展背景和臨床應用意義,同時關注國內外中醫舌診的研究現狀,同時預測舌診的臨床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闡明自己對中醫舌診發展的觀點。結果:舌診是醫學診斷的一種,其實用性給醫學界帶來很多益處,通過對舌診在臨床實踐中的不斷運用的研究,一方面使得與舌診相結合的技術發展做了進一步的推動,反之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又進一步推動促進了臨床實踐的發展。具體分析討論了舌診在各科疾病中應用的討論,同時探討了具體的舌診臨床診療技術,通過對相關臨床技術的不斷深入分析,對目前舌診技術的相關發展和應用有了較為清晰的理解。結論:中醫舌診客觀化的現代研究將以多種智慧技術為基礎,專家們以正確的思想理念為指導,堅持中醫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融合現代多學科技術,豐富了舌診研究內容,系統地開展中醫舌診的現代化研究,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是實現中醫舌診客觀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同時也著實為舌診的客觀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提高,我們將繼續堅持不懈地將中醫舌診與多重學科相結合,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跨學科實施中醫學的資訊化研究與應用,進一步推動中醫的現代化發展。關鍵字:中醫舌診,臨床應用,技術發展,綜述
Author: 孫錦玥 L.Ac
Abstract:
現代研究中,一氧化氮 ( Nitric Oxide )自由基(Radicals)在生物體中,在血管中的作用,是中醫氣血論中的氣的作用和功能,並通過現代藥理研究的認識,幫助我們從無形的氣到有形的分子階段的認識,進一步可以從微觀環境中實質的建立氣的模型,有利於對氣的物質基礎的認識,同時對新藥的開發與使用建立新的思路。將對未來實驗生理病理學有更好的模型設計與比較藥物效力發揮的實質認識,進一步開發中醫藥的微觀納米技術的臨床效用。目的:氣的物質基礎 -- 一氧化氮 ( Nitric Oxide )的現代藥理研究的認識,本課題通過研究對懸而未解的氣的物質基礎,從無形的到有形的分子階段從不同層面的認識,希望可以將中醫提升到另一高度和境界。讓更多人對中醫的精髓自感知到認知的昇華,也爲中醫之路奠定更廣闊與更堅實的基礎。從而進一步可以從微觀環境中實質的建立氣的模型,有利於新藥的開發與使用。方法:以現有的中藥臨床藥理期刊所列的資料,及各類中藥的作用特性做規範化規劃整理及總結。資料的收集大多數以期刊和中藥的現代研究書籍爲依據。結果:預期的結果是讓人們對氣的實質上的認識。 氣的物質基礎的認識,將對未來實驗生理病理學有更好的模型設計與比較藥物效力發揮的實質認識,進一步開發中醫藥的微觀納米技術的臨床效用。結論:課題的重要性在於從臨床藥理學的分子層面分析,整理, 總結而得出氣的實質化的臨床運用。而氣的實質化可從中醫藥的臨床運用中而體現。我們認爲一氧化氮(NO) 是中醫中所說的氣。關鍵字:氣,血,陰,陽,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一氧化氮合酶(NOS), 自由基(Radicals)
Author: 劉寶織
Abstract:
目的:1.通過古籍書籍論述河圖五行模式及內經等分析,研究出五行和季節時令與脾胃病的關係,正確記錄脾胃病所主的準確季節,以使得治療睥胃病和防治脾胃病有很好的基礎及參考依據。2.通過五行與臟腑之關係也就是土與木火金水的相生相剋,進一步證明脾胃對全身各臟腑的重要影響,要使身體健康長壽,必須先要防治脾胃病,調治好脾胃,才可以健康長壽。方法:通過匯總古籍書籍,《 脾胃論》,《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脾胃論》,《黃帝內經素問》,《神農本草經》,《証治準繩》,《醫宗金鑒》,《張氏醫通》,《千金方衍義》,《金匱要略心典》,《臨証指南醫案》,《針灸大成校釋》,(現代的點校本十五本書及華夏中醫網,東方博客網,百度百科網,國學網,萬方網),中文章以五行與脾胃,脾胃病及脾胃病的防治來歸納比較分析。從古籍及網中篩選了一些養生粥,養生食物及脾胃病防治的按摩穴位的資料。根據資料的總結,並且結合捜集到北京華信醫院兩年脾胃病的不完全統計來比較,歸納,格式化來分析探索研究結果。結果:通過對古籍及網上文章的研究,脾胃病與其它臟腑的關係,也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剋的關係。 以脾胃為中央,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1. 匯總一部分治療脾胃病的中西藥及針灸穴位的病例對中西藥物的治療進行對應比較。只有中醫才能根治脾胃病,西藥只能緩解病情。2. 脾胃病的防治跟季節有很大關係,根據北京華信醫院對脾胃病人的不完全統計可看出脾胃病在土當令之季時相對比較低,所以季節養生很重要。3. 髒氣法時升降浮沉䃼瀉圖體現了脾胃旺四季,以四時養四髒,在春,夏,秋,冬,之最後十八天全是脾胃,土當旺之季。4. 脾胃病的防治:春養肝健脾胃,夏養心健脾胃,秋養肺健脾胃,冬養腎健脾胃,季養脾胃。一年四季都要養脾胃, 說明脾胃是生命之根本。養脾胃應以飲食養生為主,以養生粥、糕、茶、湯等及其它食物之配合來健脾胃,治未病。結論:通過者的臨床經驗總結出治療很多病症都要從治療脾胃病著手才可治癒。討論脾胃論中的髒氣法時升降浮沉補瀉圖的不同論點。脾胃在五行中的當令季節不單是長夏 ,而是四立前十八日,為土之當令,在這四季裡是調養脾胃的好季節。在不同的季節服用不同的食物,以不同季節之以當令瓜果菜來養不同屬性之土,如春季,秋季之燥土,夏季之濕熱土,冬季之寒濕土。土生四髒,不同性質的土養不同的臟腑。關鍵詞:脾胃病/五行,脾胃病/防治,河圖五行模式,脾胃/養生,四季養生,脾胃/季節。
Author: 余億龍媛
Abstract:
目的:本文綜述了近十年來國內外有關產褥期抑鬱症的研究報導,對產褥期抑鬱症的中西醫病因、發病機理,及早期干預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法進行全面探討,分析目前對其的研究規律以及未來研究的側重點,並進行了整體闡述,旨在為產後抑鬱症的有效診治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及其理論依據。望對今後產褥期抑鬱症的臨床診斷和臨床療效有所指導,以提高產婦身心健康,亦有利於新生兒的健康成長。方法: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對近10年產褥期調理和產後病治療的相關中醫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並進一步對整理結果進行分析研究。文獻包括典籍及現代期刊資料兩部分,典籍查找以產後病的論述為主,現代文獻以“萬方資料庫”為主,“穀歌學術”為輔。採用關鍵字包括產後抑鬱、產褥期抑鬱症、心理干預等進行文獻搜索,得到相關發表約70篇文章,最後將與產褥期抑鬱症病因病機和治療研究相關的41篇選擇納入本文。結果:中醫將本病歸屬于鬱症,古代及現代醫家均認為產褥期抑鬱症的病因病機是氣滯血瘀、正虛邪實。辨證論治當著重辨虛實、寒熱和表裡,提出了以補益氣血、宣肺散鬱和祛邪通絡為主,與活血化瘀、潤燥通下、清熱涼血、補腎通乳、化痰祛濕、健運脾胃和養心安神等相互配合,針對臨床證型分別採用疏肝解鬱、清肝瀉火、養血安神、健脾養心、滋陰清熱等方藥加以治療。西醫則將其歸於神經症性抑鬱,但有別于常說的精神病,目前較常用的標準是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制定的“產褥期抑鬱症的診斷標準”,並認為該病病因比較複雜,與遺傳、環境、神經激素的傳遞障礙及妊娠婦女各種激素水準有較大改變等因素有關。中西結合治療,各取所長,有助於控制產褥期抑鬱症的發生發展。心理干預治療有積極的意義,中醫注重情志因素在發病及治療中的意義,可以與心理干預治療有機相結合。結論:現代中醫中藥療效明顯,採用補益氣血、宣肺散鬱和理氣通絡為主,針灸治療研究則較少,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滿意,臨床應用潛力較大。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社會因素對產婦分娩的重要影響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加強圍產期保健,廣泛開展相關知識宣教和諮詢,實施產婦心理疏導對防治產褥期抑鬱症有積極意義。目前研究的不足之處,亦即今後前瞻性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迫切需要通過開展相關的研究以客觀評估產前心理干預對防治產褥期抑鬱症的實際功效;中西醫如何結合治療,在怎樣的時機,採用怎樣的方式結合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並加以規範;產褥期抑鬱症的發病機理,以及各種有效防治方法的比較和選擇亦需進一步探討。關鍵詞:產褥期抑鬱症,鬱證,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診斷標準,中西結合治療, 心理干預,綜述
Author: 唐辰中,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孟憲華
Abstract:
目的:探討和總結中醫藥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優勢,以保障女性身心健康,提高女性生命品質,為提高臨床療效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也為今後研究其作用機制提供一定的基礎。方法:資料檢索應用關鍵字在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醫藥衛生專輯及中國博士論文資料庫及網路資料中通過電子電腦結合手工檢索查找,納入臨床研究相關文獻82篇,經過篩選、分類整理進行分析,結果符合研究標準的文獻共引用53篇。文獻跨越年限為2002~2012年。在對文獻和資料的搜索過程中,論述資料眾多,本人根據臨床體會,分析國內外圍絕經期綜合征的治療現狀,結合文獻闡述了國內外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具體方法及其研究進展,來說明中醫藥對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症狀的調節作用及對植物神經功能的調節作用。結果:本課題從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進展三個方面探索和總結了中醫藥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調節作用。理論研究綜述了祖國醫學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病因病機的認識及現代醫學對圍絕經期發病機理的研究;臨床研究綜述了各醫學專家的辨證論治研究、專病專治研究、針灸、耳針、灸臍治療、拔罐等方法的研究。臨床研究實踐證明,中醫藥本身不是激素,但能對大腦皮層以及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各環節具有調節作用,且對緩解臨床症狀確有一定療效,並且具有調節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的綜合作用;實驗研究綜述了近十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對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藥治療的研究進展,如單味藥藥效學研究、複方藥效學研究等,實驗研究發現,中醫藥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不僅能有效地緩解各種臨床症狀與體征,更有預防疾病,提高生存品質和延長壽命的作用,為圍絕經期綜合征的防治開闢了新的途徑。 結論:婦女進入圍絕經期,卵巢功能衰退,對促性腺激素的應激能力減弱,分泌的雌激素大幅度下降,使下丘腦、垂體代償性地分泌過亢,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中醫藥治療可對生殖軸-內分泌-免疫網路等各個環節產生作用,使圍絕經期患者生殖內分泌-神經-免疫調節功能從紊亂中恢復,逐步達到新的平衡,從而延緩生殖軸的衰老;臨床實驗研究證明:中醫藥治療可以調節血清中雌激素含量,使體內血清雌二醇、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恢復正常;從而改善圍絕經期婦女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各種臨床症狀;中醫藥治療可以防止激素導致的骨量減少,防止骨質疏鬆;中醫藥用于圍絕經期綜合征安全可靠,副作用少,且能促進患者症狀恢復,臨床療效顯著。關鍵字: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藥治療,綜述
Author: 陳兆銘
Abstract:
Author: 陳穗琪,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劉祐廷
Abstract:
目的: 總結當代名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經驗,並通過分析這些名中醫治療的經驗,瞭解消化性潰瘍在中醫理論上的發病原因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為臨床在治療消化性潰瘍提供治療依據及思路。方法: 運用電腦程式系統,搜尋近10年的書籍、現代期刊等,然後歸納分析,將名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辨證方法與處方用藥特點呈現出來,以理解現代各家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治學思路。結果: 現代名家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方法眾多,有的醫家根據單一病機來治療,例如他們認為消化性潰瘍的基本病機為氣滯或脾胃虛寒。有的醫家根據病情階段治療,例如他們認為消化性潰瘍可分成潰瘍急性期及後期。有的醫家根據證候來治療,例如他們認為消化性潰瘍可有脾胃濕熱、肝氣鬱結及脾胃虛寒等幾種證型。有的醫家則根據現代醫學理論治療,如他們認為十二指腸潰瘍即脾胃虛弱型、胃潰瘍即肝氣犯胃型。結論: 現代名家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方法眾多,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根據病機、病情階段、證候以及現代醫學理論等。然而筆者認為基本上可將上述的幾種治療方法分潰瘍發病初期、潰瘍病活動期、潰瘍病緩解期三個階段進行歸納,並與臨床上消化性潰瘍的幾個常見的證型如脾胃虛寒、脾胃濕熱、肝氣犯胃等相結合,體現各階段的證候特點及其論治規律,化繁為簡,提高辨證施治的效果。關鍵詞: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中醫、經驗總結
Author: 葉南
Abstract:
目的:厘清北加州所用炮附子的來源和臨床應用方法和範圍,消除臨床中醫生對炮附子應用的恐懼感,增強使用炮附子治療疾病的信心。為美國藥物和食品監管機構(FDA)提供對附子的毒性和療效進行客觀評價的依據。方法:運用文獻採摘,個案分析法,和經驗移植法,探索應用炮附子的理論依據,總結前人豐富的應用炮附子的臨床經驗,闡述如何將理論和臨床經驗運用到北加州的中醫臨床實踐中去。結果:對本文所討論的炮附子做出明確界定。以兩個主要中藥供應商為例,說明炮附子在三藩市地區的加工和來源情況,以及根據該地區的物候、人文和飲食特點,進行臨床應用。結論:結合本人的臨床經驗,說明北加州運用炮附子時,安全的煎煮方法和煎煮時間,提出炮附子在該地區的適用病症和相應臨床用量比較。說明炮附子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疼痛和關節腫大,以及治療過敏性哮喘等都有很好的療效。關鍵詞:附子,炮附子,美國,關節炎,過敏,哮喘
Author: 謝小冬,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Author: 貝賢貞
Abstract:
目的:通過文獻回顧證明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通過電腦檢索2011年10月之前在Medline, Cochrane Central, EMBASE, 與AMED 收錄的針灸文獻,選取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進行臨床試驗的結果分析。結果:選取的文獻中總共7篇的臨床試驗與1275患者符合了入選基準。5篇比較了真針灸和假針灸的療效。1篇採用了針灸與傳統方法。另一篇中合用了針灸和西藥。針灸治療時間從5周到26周,次數10-23次。為比較真針灸和假針灸組的療效,在對參加者進行分組時應用了盲法。所有的文獻均選擇了足三裡,陰陵泉,陽陵泉,膝眼4個穴位。結局評定方法包括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 Oxford Knee Score (OKS) 與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所有的文獻都測量了疼痛。6篇測量了功能。7篇文獻中共6篇發現了針灸的止痛作用比對照組好,其中2篇發現了針灸比傳統方法好。3篇發現了針灸的功能改善作用比對照組好。2篇發現了功能改善作用在針灸組和對照組沒有區別。結論:所有的文獻都提示針灸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有效,且多數研究證實針灸的止痛作用比對照組顯著,優於假針灸或傳統方法。但是,選取的文獻多使用了統一的穴位方案。例如,足三裡,陰陵泉,陽陵泉,膝眼在所有的文獻中均選用。中醫理論認為骨關節炎屬於痹證。根據患者的症狀痹證可以分為風痹,寒痹,熱痹,濕痹。實際上中醫經常根據中醫辨證使用中藥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這種根據患者的症狀採取的個體化治療及與中藥的配合通常比單純針灸治療更有效。但要對膝骨關節炎的個體化治療方法進行臨床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總而言之,研究提示針灸療法在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方面值得推廣,但也需要開展更多設計嚴格的研究,使針灸的療效更明確。關鍵字:針灸,療效/疼痛 & 功能,骨關節炎/膝關節,系統回顧。
Author: 白玉琢
Abstract:
Author: 沈旭
Abstract:
目的: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搏動性的頭痛,臨床發病率較高,對於社會和個人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西醫主要使用止痛藥物進行治療。本人通過查閱文獻發現,中醫治療偏頭痛有其優勢,臨床治癒率也較高。不同醫師在治療時用藥和取穴有一定差異,但是有其規律可循。故本課題希望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歸納,對近年來中醫臨床運用中藥內服和針灸的方法治療偏頭痛的規律進行總結,以期為今後中醫臨床偏頭痛的治療提供依據。方法:通過分析近10年的期刊雜誌中使用中藥內服和針灸的方法治療偏頭痛的臨床報導,主要採用關鍵字:偏頭痛、中醫、中藥內服、針灸、臨床應用、治療,納入文獻30餘篇,對現代中醫臨床治療偏頭痛的用藥、取穴規律及針灸的方法等進行總結,並分析現有研究中仍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今後研究的展望。結果:文獻資料顯示,近代中醫臨床治療偏頭痛,經常使用的藥物包括:發散風寒藥、利濕化痰藥、活血化瘀止痛藥(尤其是川芎的使用非常普遍)、少陽經藥物柴胡、清肝平肝熄風藥、理氣止痛藥以及補養氣血的藥物等。針灸治療方面:多選用手足少陽經腧穴;重視頭部腧穴,也同時通過辨證配伍軀體部的腧穴進行綜合治療;根據偏頭痛的病因病機,臨床常取合穀、列缺等穴疏散表邪以消除誘因,其中合穀配太沖,即“四關穴”,能夠活血理氣、通絡止痛;頭部腧穴多使用透刺的針刺方法,並且加用電針以鞏固和加強療效。結論:中醫普遍認為偏頭痛的病因病機是在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不節、久病致瘀的基礎上造成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風襲腦絡,痰濁阻滯,瘀血阻絡所引起。風、寒、痰、瘀為本病的主要病因。六淫外邪為其外因,肝脾腎功能失調為其內因。在經絡辨證上,主要屬於少陽經脈之為病。臨床上,各醫師主要依據上述的病因病機進行處方和取穴,所以在用藥和取穴方面是有共同規律可循的。此外,通過查閱文獻,不難發現現代中醫臨床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偏頭痛的臨床辨證分型和療效評價標準的不統一;治療時電針參數不確定並且缺乏不同參數之間的比較研究;針灸操作手法較主觀、不統一;觀察的樣本數量較小並且缺少對照組等。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可做出相應地改進,例如,統一偏頭痛的臨床辨證分型和療效評價的標準;明確電針參數、針刺操作手法,並且進行不同參數、操作手法之間的比較研究;增加樣本數量以及對照組等。關鍵詞:偏頭痛;中醫;中藥內服;針灸;治療;綜述
Author: 楊彩芬
Abstract:
目的:闡釋六氣氣化學說論述, 搜集分析比較典型醫案之氣化理論辨證,總結六氣氣化學說歷史發展與當今研究及其臨床辨證應用價值.提供另一條辨證思維,助醫者減低辨證施治出錯,而後可進一步以藥之六氣,來調人身之元氣或經絡之氣的升降,而提高精準的療效。方法:自醫學古籍及相關醫家的著述醫書中搜集資料。另在數據庫(萬方數據,維普網,中國知網) 搜集研讀著名中醫院校研究所的博士論文及其它臨床研究報告。列表分析比較各醫家應用六氣氣化理論探討病機及對此理論之論述。結果:氣化學說運用內經標本中氣理論研究疾病病機。它有兩個規律:1.主次分配規律。2.從化規律。本氣,標氣,中見之氣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互相聯繫,互相配合,或互相支持,或互相拮抗,使氣達到化育萬物之目的。張志聰,黃元禦,陳修園,與唐容川四位醫家以氣化理論對傷寒論六經病的病機分析,而各醫家依六氣氣化學說立論而又各有其特點。後世醫家在傳承此學說時,必須結合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論述,對照疾病的生理與病理,避免離形論氣。如此氣化學說之研究與應用才容易推廣。結論: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受到六氣影響。病變的辯證可以人體經絡,臟腑及氣化系統為基礎。然而,病變的本質是其經氣氣化失常所致的病理反應。若將病變局限在經絡,臟腑形質上,而不從氣化運行探討,則無執簡馭繁之效果。雖然,整體而言,六經氣化學說仍有離形論氣之處,而未能被廣泛接受。它仍值得我們繼續努力研究分析。關鍵詞:六氣,黃元禦,張志聰,陳修園,唐容川,運氣學說,標本中氣,天人相應,傷寒論,六經氣化學說,臨床應用。
Author: 周淑嫻,加州註冊中醫師
Abstract:
Read in: 英語